• 首页 > 作文
  • 中华之精髓在于诗词_1200字

      ——题记

      诗中春

      诗中夏

      诗中秋

      诗中冬

      状物诗带来的是情操,送别诗带来的是不舍,咏物诗带来的是意境……我会不爱古诗词?

      科技在进步,时代在发展,可不变的是中华之精髓——诗词。

      如果说,京剧是中国之粹,熊猫是国之宝,那么,诗词是中国之精。我便钟情于诗词。

      中国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——在孩子牙牙学语时便让他们诵读一两首诗。或是杜甫的《春夜喜雨》,抑或是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。《春晓》是我接触的第一首唐诗。当时只是觉得好听,便摇头晃脑地背起来。冬去春来,万物复苏。鸟儿鸣唱,夜来雨声,次日满地花瓣,我竟想起了《春晓》。诗中所描绘的是是诗人笔下浪漫无限的春光。想到这儿,竟也别有一番独特的趣味。

      春去夏来,一派生机依存,带走的是春光,留下的是诗词,迎来的是意境。漫步在荷叶池旁,感受着夏日的沐浴和荷香的洗礼,整个人都被冲刷干净,内心清澈,有种清新脱俗的感觉。虽然眼前的意境很美,却比不上杭州的西湖。宋代杨万里有书:“毕竟西湖六月中,风光不与四时同。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。”杨万里的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》在写景之中融入了送别之情,丝毫不比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差。两诗不分伯仲,各有千秋。

      还没有品尝完夏天的气息,秋天就迈开步伐来到的大地间。秋天的气息游弋在鼻尖,充盈着的是一丝若有若无的菊花香。《菊花》有云:“秋丛绕舍似陶家,遍绕篱边日渐斜。不是花中偏爱菊,此花开尽更无花。”描绘的或许就是这种意境吧?

      令人厌恶的冬天,尤其是刺骨的寒风与大雪。“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。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。”《梅花》一诗中带来的又是什么?

    六年级:廖嘉敏

    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972197909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    相关推荐